一、不同环境下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
光滑非多孔表面:在室温(约20-25℃)、相对湿度40%-50%的光滑非多孔表面,如塑料、不锈钢等,新冠病毒可存活数天,最长能存活约96小时。有研究显示,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新冠病毒能存活2-3天左右。
棉质、纸张等多孔表面:在棉质、纸张等多孔表面,新冠病毒存活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数小时内活性就会明显降低,通常不超过24小时。
二、温度和湿度对新冠病毒存活时间的影响
温度:温度对新冠病毒存活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病毒的活性会有所变化。在较高温度下,病毒的繁殖和存活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但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如室温及稍高或稍低的温度),仍能存活一定时间。例如,在37℃左右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存活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具体还需结合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判断。
湿度:相对湿度也会影响新冠病毒的存活。相对湿度较高时,可能会对病毒存活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60%-80%时,新冠病毒存活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相对湿度较低时,病毒存活时间可能会延长。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防护要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侵袭。由于儿童可能会有更多的手部接触口鼻等行为,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持儿童手部清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品。同时,要确保儿童所处环境的卫生,定期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因为儿童在玩耍等过程中接触污染表面后感染风险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日常环境中,要更加严格地保持环境清洁,如定期对居住环境的地面、家具表面等进行消毒,因为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做好环境防护至关重要。例如,老年人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环境中病毒的浓度。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更易出现不良情况。这类人群除了要像其他人一样做好环境的消毒防护外,还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怀疑接触过新冠病毒污染的环境或有感染症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检测和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在可能被病毒污染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因为基础疾病会增加感染后的风险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