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疾病相关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致中性粒细胞偏低,如流感病毒感染,病毒相关机制可抑制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或增加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破坏,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肺炎、尿路感染等,研究显示约30%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且此类患者发生细菌性肺炎概率高于中性粒细胞正常者。又如风疹病毒感染,同样可通过影响骨髓造血及中性粒细胞代谢等途径致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增加感染风险。
2.细菌感染:严重细菌感染时,如伤寒杆菌感染,其释放的内毒素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同时使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患者易出现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且易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约20%-30%伤寒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
二、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1.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减少,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中性粒细胞偏低使患者反复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多项血液学研究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常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病态造血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异常,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偏低,常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易发生感染,研究发现约6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且随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加重,感染风险增加。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自身抗体攻击中性粒细胞致其破坏增多,且自身免疫反应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因中性粒细胞偏低易反复感染,临床统计显示约15%-2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疾病活动度有关联。
四、药物及理化因素影响相关
1.药物: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等)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患者化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过低时可能需暂停化疗或采取升粒细胞措施;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通过抑制骨髓造血细胞蛋白质合成等机制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研究报道使用氯霉素后约5%-10%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降低现象。
2.放射性损伤:长期接触大剂量射线(如职业性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受放疗患者),射线损伤骨髓造血细胞,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致其偏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脱发等表现,且易发生感染,放射医学研究表明接受胸部放疗患者在放疗一定剂量后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