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影响
1.睡眠周期特点:人体睡眠包含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若睡眠周期受干扰(如熬夜、作息不规律等),易打破正常睡眠周期平衡,导致频繁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从而增加做梦频次。2.年龄差异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因大脑处于发育阶段,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出现多梦情况;老年人睡眠模式改变,睡眠较浅,对梦境的感知更明显,也可能表现为多梦。
二、心理因素作用
1.情绪与压力影响: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人群,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易被打破,睡前大脑仍处于兴奋或紧张状态,入睡后易通过梦境释放情绪,引发多梦。例如,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人群,日间精神紧张,夜间睡眠中多梦发生率较高。
三、环境因素干扰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突然改变,如噪音过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会干扰睡眠进程,使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导致多梦。此外,睡前进行刺激性活动,如观看惊悚影视、玩激烈游戏等,会让大脑持续处于活跃状态,入睡后仍易延续这种兴奋状态而多梦。
四、疾病因素关联
1.躯体疾病影响:某些躯体疾病可影响睡眠质量引发多梦,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睡眠中呼吸反复暂停,导致睡眠碎片化,易出现多梦;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干扰睡眠结构,引起多梦。2.神经系统疾病关联: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睡眠调节,常伴随多梦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失眠、易疲劳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