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周期相关因素
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等周期,若频繁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易做梦)醒来,大脑和身体未得到充分休息,就会感觉醒来后很累。正常睡眠周期中各阶段交替进行,若睡眠周期被打断,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频繁觉醒,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醒来后疲惫感明显。
二、心理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大脑在睡眠中仍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即使进入睡眠阶段,神经也不能完全放松,睡眠深度不够,醒来后便会感觉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例如,长期面临工作学习重压的人群,睡眠中大脑处理相关压力信息,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出现醒后劳累感。
三、疾病相关因素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导致身体缺氧,睡眠处于间断缺氧状态,不能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常感觉疲劳、困倦。
2.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可能出现多梦、早醒等情况,醒后难以恢复精力,感觉很累;焦虑症患者睡眠中易惊醒,睡眠质量差,也会导致醒后劳累。
3.其他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性疾病(关节炎、神经痛等),疼痛会干扰睡眠,使睡眠碎片化,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导致醒后疲惫。
四、生活方式因素
1.睡前行为习惯: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节律,影响睡眠深度,导致醒后劳累。例如,睡前1小时内长时间玩手机、平板等。
2.饮食因素:睡前饮酒,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影响睡眠质量;睡前大量喝咖啡或浓茶,其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难以入睡或睡眠浅,醒来后感觉累。
3.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时间不固定,会打乱生物钟,影响睡眠的正常周期,即使睡眠时间足够,睡眠质量也会下降,醒后仍感疲惫。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若睡前过于兴奋(如剧烈玩耍、观看刺激性内容等〕易导致睡眠中多梦,且儿童睡眠周期短,更易频繁觉醒。应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剧烈活动,保证规律作息。
2.成年人:成年人面临工作、生活多重压力,需注意心理调节,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前的身心状态,同时保持良好的睡前习惯,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过久等。
3.老年人:老年人睡眠本身易出现浅睡、易醒等情况,若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易影响睡眠。需关注自身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定期体检,排查可能影响睡眠的疾病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白天适当活动但避免傍晚后过度活动或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干扰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