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病因
肌酐高与尿蛋白高常提示肾脏受损,常见病因包括: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慢性肾小球肾炎则起病隐匿,病情迁延,逐渐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肌酐升高及尿蛋白漏出。
2.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引起尿蛋白增加,进而影响肌酐代谢,导致肌酐水平升高;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高压,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出现尿蛋白并影响肌酐清除,致使肌酐升高。
3.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也可导致肌酐及尿蛋白异常。
二、相关检查项目及意义
1.尿常规:可明确尿蛋白定性及定量,尿蛋白阳性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反映尿蛋白排出量。
2.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更精准评估肾功能。
3.肾脏超声: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及结构,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肾脏先天畸形、多囊肾等结构性病变。
4.肾穿刺活检:对于病因不明或病情复杂者,肾穿刺活检可明确肾脏病理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
-若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根据病理类型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药物;
-糖尿病肾病需严格控制血糖(如使用胰岛素)、血压(如应用ACEI/ARB类药物);
-高血压肾损害则以控制血压(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为关键。
2.生活方式干预: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控制在3-5克,减少水钠潴留对肾脏的负担;
-优质低蛋白饮食,选择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避免加重肾脏代谢压力;
-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肾脏损伤的因素,戒烟限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肌酐高尿蛋白高需警惕先天性肾病、遗传性肾炎等,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伤,日常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肾功能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慢性基础病,肾功能代偿能力差,治疗时需谨慎用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及尿蛋白情况,关注血压、血糖控制达标。
3.孕妇:妊娠期出现肌酐高尿蛋白高需格外关注,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在产科和肾科共同指导下管理病情,必要时评估终止妊娠的风险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