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大脑神经元活动活跃,易产生梦境,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不同年龄段睡眠周期有差异,儿童快速眼动睡眠占比相对较高,所以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多梦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快速眼动睡眠期可能相对不稳定,也可能影响梦境频率。
二、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易被打破,会导致睡眠中梦境丰富。例如,职场中长期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人群,心理负担重,夜间睡眠时大脑仍处于应激状态,易频繁做梦;青少年因学业压力等产生焦虑情绪时,也常出现多梦现象。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睡前刺激:睡前接触惊悚、紧张等刺激性的影视、书籍内容,会使大脑在睡眠中仍处于兴奋或应激状态,从而增加做梦概率。比如睡前观看恐怖电影后,夜间梦境可能围绕影片情节展开;
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等打乱正常生物钟,会干扰睡眠周期的正常运行,影响快速眼动睡眠期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转换,进而导致多梦。例如经常熬夜的人群,其睡眠质量易受影响,多梦情况较常见。
四、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可引发多梦,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呼吸反复暂停,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浅、多梦;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可能影响大脑神经调控功能,从而出现梦境相关异常;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代谢亢进,神经兴奋性增高,也可能出现多梦症状。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孕期身体变化及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睡眠紊乱,进而引发多梦。
五、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服用后可能影响睡眠状态导致多梦,例如某些抗抑郁药、中枢兴奋药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个体用药情况而定,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改善多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