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温37.4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体温37.4度处于低热范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但仅依据体温37.4度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为多种情况都可能导致低热。
1.感染性因素:除新冠病毒外,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等,细菌如结核杆菌、布鲁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都可能引起低热。例如,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结核菌及其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就可能导致长期低热。
2.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可致低热;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产热增多,也可能出现低热;此外,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后、女性经期或妊娠期等生理状态下,体温也可能出现短暂升高至37.4度。
二、如何判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结合流行病学史:若近期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到过疫情高发地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会增加。
2.相关症状:新冠病毒感染除发热外,还常伴有干咳、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新冠病毒感染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核酸检测:通过采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若结果为阳性,可确诊感染。这是目前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抗原检测:操作简便、快速,可自行检测。但准确性相对核酸检测较低,阳性结果可提示感染,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结合其他情况判断。
胸部影像学检查: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胸部CT可能出现磨玻璃影、浸润影等典型表现,但早期或轻症患者可能无明显异常。
三、应对措施
1.一般治疗:无论是否为新冠病毒感染,低热时都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适当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散热。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降温措施: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或使用退热贴敷于额头降温。
3.药物治疗: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度,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成人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儿童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但要注意,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4.及时就医:若发热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气促、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家长需密切监测孩子体温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如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应及时就医。物理降温时,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引起孩子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热可能加重原有病情。若体温37.4度,应关注基础疾病症状有无变化。同时,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差,发热时水分丢失更易导致脱水,要注意补充水分。
3.孕妇:孕期发热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体温37.4度时,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避免自行用药。若发热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方案。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此类人群抵抗力弱,感染病原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一旦出现低热,应及时就医检查,积极寻找病因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