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身性因素
1.心脏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双下肢水肿。右心负责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泵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当右心功能受损,血液无法顺畅回流,就会淤积在下肢静脉,使得血管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出现水肿。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等。
2.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脏发生病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水钠潴留,可出现双下肢水肿。同时,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加重水肿。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5g,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往往较严重。
3.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外渗至组织间隙,出现双下肢水肿。此外,肝硬化还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肝功能检查常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球蛋白水平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代谢减慢,黏多糖在皮下组织堆积,引起黏液性水肿,可表现为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此类患者常伴有乏力、畏寒、嗜睡、便秘等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甲状腺激素(T3、T4)降低。
5.营养不良: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蛋白质缺乏,引起低蛋白血症,从而出现双下肢水肿。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节食减肥者或胃肠道疾病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人群。患者往往伴有体重减轻、消瘦、贫血等表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
6.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双下肢水肿。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肾脏的水钠代谢或血管内皮功能有关。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渗出增加,引起水肿。
7.特发性水肿: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水肿多在月经周期前出现,月经后可自行消退,常伴有体重增加、乳房胀痛等症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波动导致水钠潴留、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二、局部因素
1.下肢静脉病变: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双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瓣功能不全,血液反流,使静脉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由于血栓堵塞血管,阻碍血液回流。患者可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淋巴管病变:丝虫病、淋巴管炎等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受阻,可引起双下肢淋巴性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晚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增厚、粗糙,形成象皮肿。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通过血液检查找到微丝蚴可确诊。
3.局部炎症:蜂窝织炎、丹毒等下肢局部炎症,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双下肢水肿。患者常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三、治疗药物
1.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促进肾脏排尿,减轻水钠潴留,缓解水肿症状。
2.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水肿,补充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双下肢水肿。这是孕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但需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等病理情况相鉴别。建议孕期女性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若水肿严重或伴有头痛、头晕、蛋白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老年女性: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双下肢水肿。在治疗水肿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弹性差,长期水肿易导致皮肤破溃、感染,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患有慢性疾病的女性:如患有心脏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女性,出现双下肢水肿可能是原发病病情加重的表现。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心脏功能、肾功能、肝功能等。同时,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避免加重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