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温37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体温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7度处于正常体温范围的上限。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能仅依据体温,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感染后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发热体温多超过37.3度,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正常或仅表现为低热,如37度。因此,体温37度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表现,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2.其他可能导致体温37度的原因:
生理因素:不同个体基础体温存在差异,部分人基础体温接近37度。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体温会升高0.30.5度,可能达到37度。剧烈运动、进食、情绪激动、高温环境等也会使体温暂时升高至37度。
疾病因素:多种疾病可引起低热,如普通感冒、流感、支原体感染、结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炎症(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囊炎)等。这些疾病除体温37度外,还有各自伴随症状,如普通感冒常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流感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结核病常有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咯血等。
3.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
核酸检测:通过采集鼻拭子、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感染。核酸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可能存在假阴性情况,必要时需多次检测。
抗原检测:可自行在家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但灵敏度相对核酸检测低,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感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尤其是症状明显但抗原阴性时,建议进行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史:若近期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去过疫情高发地区,感染风险增加,即使体温37度,也需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
二、应对措施
1.一般处理:若体温37度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可先居家观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多喝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利于散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2.进一步检查:若体温持续37度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生会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CT等)综合判断病因,针对性治疗。
三、治疗药物
1.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片等(仅列举药物名称,具体使用需遵医嘱)。
2.针对其他疾病:若是普通感冒引起,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仅列举药物名称,具体使用需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体温37度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情况。避免自行给孩子用药,尤其是低龄儿童,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医嘱。若孩子出现哭闹不止、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体温37度若伴有基础疾病加重,如血压、血糖波动,或原有心肺疾病症状加重等,需立即就医。日常要注意保暖,适当活动,增强免疫力。
3.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其他疾病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体温37度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咨询妇产科医生或感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安全的诊疗方案。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体温37度且伴有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同时排查发热原因。自行增减药物可能导致基础疾病控制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