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来大姨妈但是出血

一、原因分析

(一)生理性原因

1.排卵期出血

-女性处于排卵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部分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出血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点滴出血或白带中带血,持续时间短,通常2-3天,最长不超过7天。这种情况多见于生育期女性,与个体的激素波动有关,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从而诱发排卵期出血。

2.月经间期出血

-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可能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出血,原因与激素波动有关,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出现,年轻女性因生殖内分泌轴尚未完全稳定,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生活不规律、压力大等会加重激素波动进而导致出血。

(二)病理性原因

1.妊娠相关情况

-先兆流产:常见于怀孕早期,胚胎着床不稳定等原因可导致先兆流产,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常伴有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育龄期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需首先排除这种情况,与胚胎质量、孕妇本身黄体功能不足等因素有关。

-异位妊娠:也就是宫外孕,多发生在输卵管等部位,受精卵着床位置异常,会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常伴有腹痛,早期可能腹痛不明显,随着妊娠部位破裂,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严重情况。任何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发生,有输卵管炎等病史的女性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更高。

-滋养细胞疾病:如葡萄胎,也会出现停经后阴道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有时会排出葡萄样组织,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明显,宫腔内呈“落雪状”回声等异常表现,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具体病因与受精卵异常等因素有关。

2.妇科疾病

-宫颈病变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伴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妇科检查后)较常见;慢性宫颈炎也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表现为白带中带血或同房后少量出血。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性生活不卫生、多次流产等是诱发因素。

-宫颈息肉: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息肉,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多见于育龄女性,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

-宫颈癌: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晚期可出现大量出血。好发于35-55岁女性,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

-子宫病变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还可在非经期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肌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多见于30-50岁女性,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肥胖、未生育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

-子宫内膜癌: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及绝经延迟等是高危因素。

-内分泌失调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闭经,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同时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表现,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与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激素失衡有关。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和阴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风险较高。

3.其他原因

-外伤:外阴、阴道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导致阴道出血,有明确的外伤史,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发生,如年轻女性运动时不慎撞击外阴等。

-药物影响: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可能出现撤退性出血,一般在服药后一周左右出现,出血量较少,类似于一次月经量,部分女性会出现这种情况,与药物导致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育龄期女性在无保护性生活后可能会服用紧急避孕药。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阴道出血,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需密切关注,如患有心房颤动等疾病的中老年患者。

二、应对建议

(一)及时就医检查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性生活史,是否有停经史,既往妇科疾病史、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询问重点不同,青春期女性重点询问月经初潮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育龄期女性重点询问妊娠相关情况;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重点询问绝经时间、阴道出血特点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情况,检查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对于怀疑有盆腔病变的患者还会进行腹部检查等。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血小板情况;尿妊娠试验排除妊娠相关情况;性激素六项检查评估内分泌状态;甲状腺功能检查排查甲状腺疾病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等。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了解子宫、附件的形态、结构,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异位妊娠等情况;对于盆腔病变不明确的患者可能会进行CT或MRI检查。

-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测:用于排查宫颈病变,如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联合HPV检测,是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诊断性刮宫: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怀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诊断性刮宫可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情况,了解有无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病变,适用于年龄较大、药物治疗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二)根据病因处理

1.生理性原因相关处理

-排卵期出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通常可自行缓解。如果出血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等,但需谨慎使用,因为激素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

-月经间期出血: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稳定的情绪等,部分女性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月经周期可逐渐规律,出血情况也会改善。如果持续不规律,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短效避孕药等调整月经周期,如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它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调整月经周期,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育龄女性在使用前需排除妊娠等情况。

2.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先兆流产:需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根据病情进行保胎治疗,如黄体功能不足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等,同时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定期复查B超和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如果胚胎发育不良等原因导致流产不可避免,需及时终止妊娠。

-异位妊娠: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病情稳定、无明显内出血的异位妊娠患者,可采用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通过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如果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病情危急,则需立即手术治疗,如输卵管切除术等。

-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一旦确诊,应及时清宫,一般需要两次清宫,清宫后需定期复查血HCG,监测有无复发,同时注意避孕1-2年,避孕方法可选择避孕套等,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因为雌激素可能刺激滋养细胞生长。

3.妇科疾病处理

-宫颈病变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根据病原体选用抗生素治疗,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可用头孢曲松钠等,衣原体感染可用阿奇霉素等;慢性宫颈炎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治疗前需排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治疗后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一段时间。

-宫颈息肉: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术后将息肉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术后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定期复查宫颈情况,有宫颈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防止息肉复发。

-宫颈癌:根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宫颈癌以手术为主,中晚期宫颈癌多采用放化疗结合的治疗方式,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放疗和化疗有相应的副作用,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子宫病变

-子宫肌瘤:如果肌瘤小、无症状,特别是近绝经期女性,可定期复查,观察肌瘤变化;如果肌瘤引起月经过多致贫血、压迫症状等,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决定。

-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对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可在术后放置曼月乐环等预防复发,同时注意调整内分泌,治疗可能存在的雌激素过高相关因素。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分期决定手术范围,术后根据情况辅以放疗、化疗等,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综合治疗,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妇科医生操作,放疗和化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内分泌失调处理

-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同时根据患者的生育需求进行治疗,有生育需求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如使用克罗米芬等药物促排卵;无生育需求者可调整月经周期,预防子宫内膜增生等,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月经紊乱和阴道出血的患者,需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治疗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进行相应的抗甲状腺治疗,甲状腺功能纠正后月经情况多可改善。

-其他原因处理

-外伤导致的阴道出血,需根据外伤程度进行处理,轻度外伤可局部压迫止血等,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出血等情况需进行手术等紧急处理,同时需预防感染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的患者,需评估停药或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的风险受益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1.青春期女性出现没有来大姨妈但是出血的情况,首先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青春期激素波动大,可能因出血产生焦虑情绪。医生在问诊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心理疏导。在检查方面,要谨慎选择有创检查,优先采用无创的B超等检查方式了解子宫附件情况。处理上,对于生理性的排卵期出血等情况,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一般不轻易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内分泌轴产生不良影响。

(二)育龄期女性

1.育龄期女性有性生活,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高度怀疑妊娠相关情况,在进行检查时要详细询问妊娠史等。如果是妊娠相关情况,要根据患者的生育意愿等综合决定处理方案,如先兆流产的保胎治疗需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同时密切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对于妇科疾病导致的出血,要考虑到其对生育的影响,如宫颈病变、子宫肌瘤等对生育的不同影响,在治疗时兼顾生育需求和疾病治疗。

(三)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1.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出现没有来大姨妈但是出血的情况,多考虑病理性原因,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能。医生在检查时要更加仔细全面,B超、诊断性刮宫等检查要规范进行。处理上要积极明确病因,因为绝经后出血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确诊为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分期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如提供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