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喉病啊

白喉病的定义

白喉病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棒状杆菌可产生外毒素,这种外毒素能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病原学特点

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菌,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该菌的致病性主要依赖于其所产生的外毒素,外毒素由噬菌体基因编码,带有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白喉棒状杆菌,当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白喉的传播风险较高。

2.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如接触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的餐具、玩具等,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根据假膜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等。

-咽白喉:最为常见,多见于儿童。轻型患者仅有轻度发热、咽痛,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上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重型患者起病急,发热可达39℃左右,咽痛明显,扁桃体及咽部充血肿胀显著,假膜迅速扩大,由灰色转为黄白色,边界清楚,周围组织红肿明显。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也可原发于喉部。患者有咳嗽,呈犬吠样,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同时有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假膜可波及喉部及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

-鼻白喉:较少见,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黏膜上有假膜。

2.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重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例如约2-3周后可能出现心肌炎,表现为心率失常、心音低钝、心脏扩大等;周围神经麻痹多见于病程3-4周时,以软腭麻痹较为常见,表现为说话鼻音重,吞咽时食物反流至鼻腔等。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咽部、喉部、鼻部的假膜等表现,结合流行病史等初步怀疑白喉病。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取假膜边缘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细菌培养可分离出白喉棒状杆菌,这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例如通过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等培养基进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可形成黑色菌落。

-毒素检测: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ELISA等方法检测白喉外毒素,若检测到外毒素则有助于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婴儿出生3月龄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共接种3剂,1.5-2岁和6-7岁时各加强1剂,通过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抗毒素,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2.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白喉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为止,一般不少于7天。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做咽拭子培养,同时可给予预防性注射白喉抗毒素。

3.切断传播途径:在白喉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患者居住的环境要进行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品、空气喷洒消毒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白喉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因此要严格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若儿童出现发热、咽痛、咽部假膜等表现,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白喉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心肌炎等,所以老年人也应注意预防白喉,若有相关可疑症状应尽早诊断和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白喉且病情可能较重,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白喉患者,一旦接触后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