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病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为革兰阳性菌,其主要致病物质是白喉外毒素,该毒素能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坏死、渗出,纤维素等渗出物将炎症细胞、坏死黏膜组织和细菌等凝固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分泌物,即假膜。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白喉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或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白喉杆菌,当健康人吸入含有该菌的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火车站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地方,疾病传播风险较高。
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比如接触被白喉杆菌污染的玩具、餐具等,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易感人群
儿童:儿童是白喉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未接种白喉疫苗或接种疫苗不足的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该病菌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在白喉疫苗普及之前,儿童白喉的发病率较高,而随着计划免疫的推广,接种白喉疫苗后,儿童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青少年及成人:如果既往未接种过疫苗或疫苗接种史不详,也可能成为易感人群。不过,相对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免疫系统相对更完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可能被感染。
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感染人体后,先在呼吸道局部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外毒素可通过血液等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在咽喉部,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典型的假膜;外毒素还可能作用于心肌、外周神经等组织,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周围神经炎(可导致肢体麻痹等)等。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是预防白喉的最有效措施。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通常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分别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白喉类毒素),18-24月龄接种加强针,可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白喉杆菌感染。对于青少年和成人,如果既往疫苗接种史不全,也可通过补种疫苗来获得免疫力。
隔离与防护:一旦发现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其居住环境要进行消毒处理,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并可根据情况给予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