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病是什么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特征
白喉杆菌是一种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还能导致心肌损害、外周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在咽部、扁桃体等部位出现灰白色假膜,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易出血。患者会有咽痛、吞咽困难等表现。
全身症状:轻至中度发热,一般在38℃左右,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还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
诊断方法
细菌学检查:取假膜边缘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可发现白喉杆菌;细菌培养能明确是否有白喉杆菌生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毒素抗体等指标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隔离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白喉,患者需隔离,避免疾病传播。
抗毒素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游离的外毒素,但对已与组织结合的外毒素无效。
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杆菌,防止细菌继续产生外毒素。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白喉类毒素等疫苗是预防白喉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相关疫苗。
隔离患者:对白喉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减少白喉杆菌传播机会。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感染白喉,需重点关注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确保按程序接种白喉相关疫苗。在生活中,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有白喉接触史的儿童,要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