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并治疗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至关重要。例如,若由感染诱发,需有效控制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不同,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病毒,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发生细菌感染等,需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病原体的检测与治疗。
(二)输血治疗
当患者贫血严重,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可考虑输血,但输血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加重溶血,故需谨慎使用。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输血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
二、药物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不同年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等;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风险,使用时要注意评估骨密度等情况。
(二)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复发或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的患者。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药物剂量的调整需格外谨慎,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剂量,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脾切除治疗
(一)适应证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需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或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一般来说,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脾切除的有效率约为60%-70%。但脾切除后患者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儿童,术后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预防感染的措施,如定期接种疫苗等。
四、其他治疗
(一)血浆置换
对于病情严重、短期内溶血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以清除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有害物质。但血浆置换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过敏、感染等,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二)丙种球蛋白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重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等机制发挥作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和注意事项不同,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计算剂量,且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