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口处理
立即清洗伤口: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有条件者可用2%-3%碘酒(碘伏)消毒伤口。清洗和消毒能有效减少伤口处病毒残留。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清洗时需注意力度,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要轻柔操作。
2.疫苗接种处理
全程免疫中再次暴露:如果在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过程中再次被咬伤,一般情况下只需按照原有程序继续完成全程接种,无需加大剂量等特殊处理。因为之前的接种已经使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记忆,能够应对再次的暴露情况。对于儿童,同样遵循此原则,继续按原程序完成疫苗接种即可。
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若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这是因为在全程免疫后的短时间内,机体仍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但为了加强免疫,需要在0天和3天各接种一剂来巩固免疫效果。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接种时要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随着时间推移,机体的免疫保护力会逐渐下降,所以需要增加接种剂次来提升免疫水平。对于儿童,要关注其接种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全程免疫后1-3年内再次暴露:全程免疫后1-3年内再次暴露,应于0、3、7、14天各接种1剂疫苗。此时机体的免疫保护力进一步减弱,需要更多剂次的接种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在儿童接种时,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等。
全程免疫后3年以上再次暴露:全程免疫后3年以上再次暴露,需要全程接种疫苗。因为经过较长时间,机体原有的免疫记忆可能不足以应对再次暴露,所以需要重新进行全程疫苗接种来使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对于特殊年龄儿童,如婴儿,要谨慎评估接种风险并合理安排接种。
3.特殊情况考虑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果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某些免疫缺陷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在被咬伤后,除了按照上述常规的疫苗接种程序处理外,可能需要加强监测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可能较弱,需要评估是否需要增加疫苗接种剂量或采取其他增强免疫的措施。对于儿童中的免疫功能低下者,要更加密切关注其伤口恢复和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咬伤严重情况:如果被咬伤的情况较为严重,如伤口深、面积大等,除了上述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外,可能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具体是否需要注射以及注射剂量等要根据相关诊疗规范来确定。对于儿童,严重咬伤时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处理,确保伤口得到妥善处理和免疫预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