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一)昼夜节律失调
人体存在内源性的昼夜节律,由生物钟调控。夜间本应是身体准备休息的时段,若生物钟紊乱,例如长期倒班工作,频繁改变作息时间,就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导致晚上难以入睡。研究表明,生物钟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功能异常会影响昼夜节律的精准调节,进而引发失眠。
(二)激素变化
1.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它在调节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夜间褪黑素分泌增加有助于诱导睡眠。然而,一些生理因素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如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松果体功能减退,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可能导致夜间失眠。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出现晚上失眠的情况。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常伴有褪黑素分泌异常,进而引发失眠。
二、心理因素
(一)情绪问题
1.焦虑: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大脑皮层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晚上本应放松进入睡眠,但焦虑情绪会使思维活跃,难以平静下来。例如,面临工作压力、经济负担等生活事件的人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导致晚上失眠。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中约有70%-90%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等。
2.抑郁: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其中失眠是常见症状之一。抑郁症患者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异常,影响睡眠调节。晚上失眠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等。据统计,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高达98%。
(二)心理压力
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如学习压力(学生面临考试等)、工作压力(职场人士应对项目、业绩等),会导致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即使到了晚上,心理上的压力仍难以消除,使得大脑无法顺利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出现失眠现象。例如,学生在考试前,由于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压力大,晚上往往难以入睡。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
1.噪音:噪音会干扰大脑的神经活动,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例如,居住在交通繁忙的路段、机场附近等噪音较大的环境中,夜间噪音持续刺激,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5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失眠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2.光线:夜间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节律。例如,卧室灯光过亮、夜间有强光照射(如城市夜间的灯光、夜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亮光等),都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晚上失眠。
(二)睡眠环境改变
突然更换睡眠环境,如出差到陌生的地方、搬家等,人体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新环境中的各种不熟悉因素会使大脑处于警觉状态,难以放松入睡,从而出现晚上失眠的情况。例如,出差人员在陌生酒店住宿时,由于环境不熟悉,可能会出现晚上失眠的现象。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因素
1.睡前进食:晚上进食过多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兴奋,难以入睡。咖啡因具有阻断腺苷受体的作用,腺苷是一种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阻断腺苷受体后会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例如,晚上饮用咖啡后,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
2.饮酒:虽然饮酒初期可能会使人感到困倦,但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中途觉醒,影响睡眠质量。长期饮酒还会导致酒精依赖,进而引发慢性失眠。研究发现,长期酗酒者中失眠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会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例如,经常熬夜玩游戏、追剧等,会使生物钟后移,到了原本应该睡觉的时间,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而白天过长时间的睡眠会减少夜间的睡眠需求,导致晚上失眠。例如,一些夜猫子型的人群,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晚上常常失眠。
五、疾病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有运动症状外,常伴有睡眠障碍,其中晚上失眠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睡眠调节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频繁觉醒等症状。
2.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会损伤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影响睡眠调节中枢。患者可能出现晚上失眠,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例如,脑梗死患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传递,导致失眠。
(二)其他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常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导致晚上失眠。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塞,通气功能障碍,夜间睡眠时缺氧加重,会频繁觉醒,影响睡眠质量。
2.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夜间平卧时,胃酸容易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症状,从而干扰睡眠,导致晚上失眠。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有50%-70%存在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