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眩晕是怎么回事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一)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后。患者可有心慌、眩晕感,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时。当心率过慢时,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心慌、眩晕,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频率<60次/分钟。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可无明显症状,也可有心慌、心跳停顿感,频发房性早搏可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眩晕;室性早搏可使心排血量下降,患者可出现心慌、胸闷、眩晕等,心电图可明确早搏类型及相关表现。

-心房颤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患者常有心慌、气短、眩晕等症状,听诊心律极不规则,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极不规则。

2.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一度、二度(Ⅰ型和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通常无症状;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悸、心跳漏搏感;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心室率过慢,心排血量降低,可出现头晕、乏力、晕厥、心慌等,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心电图可显示相应的传导阻滞特征。

(二)心肌缺血或心肌病

1.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可伴有心慌、眩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心电图在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等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在休息时发作,也可伴有心慌、眩晕,心电图可出现ST段改变、T波倒置等,病情相对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肌梗死: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可伴有心慌、大汗、恶心、呕吐、眩晕等,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也可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可有心慌、气短、眩晕等,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等。

-肥厚型心肌病:多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心慌、眩晕,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不对称肥厚等特征。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一)脑血管疾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后循环TIA可出现眩晕、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也可伴有心慌,多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小时)恢复,头颅CT或MRI检查可无责任病灶。

2.脑梗死:

-后循环脑梗死可导致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心慌,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头颅CT或MRI可明确梗死灶。

3.脑出血:

-小脑出血可出现突然发作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疼痛、平衡障碍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压迫脑干,导致心慌、意识障碍等,头颅CT可显示脑出血灶。

(二)内耳疾病

1.梅尼埃病:

-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有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间期可无明显症状,听力检查可发现感音神经性聋。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与头部运动位置变化有关的发作性眩晕,可伴有心慌,眩晕发作时间短暂,通常数秒至数十秒,变换头位到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眩晕和眼震,Dix-Hallpike试验等可协助诊断。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一)内分泌代谢紊乱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出现心慌、怕热、多汗、手抖、消瘦、烦躁等,也可伴有眩晕,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降低等。

2.低血糖:

-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使用过量)、进食过少、剧烈运动后等情况。患者可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眩晕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血糖检测低于正常范围。

3.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由于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可出现心慌、眩晕、乏力等,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降低。

(二)其他

1.过度通气综合征:

-多由精神因素引起,如焦虑、紧张等,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眩晕、心慌、手足麻木、口周麻木等,血气分析可显示呼吸性碱中毒等改变。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慌、眩晕等不良反应,如降压药使用不当导致血压过低,抗心律失常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考虑药物副作用的可能。

对于出现心慌眩晕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头颅CT或MRI、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病史中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疾病,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等检查,以患儿舒适度为优先考虑。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心慌眩晕的影响,如是否有多种慢性病共存等情况,综合评估后进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