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整: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建议温度维持在18~25℃。避免睡前接触强光,尤其应减少电子屏幕(如手机、电脑等)的使用,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2.睡眠习惯养成:建立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宜大幅调整。白天避免过长时间午睡,一般单次午睡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
3.放松技巧运用:
-深呼吸法: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缓呼气,腹部收缩,每次持续5~10分钟,通过调节呼吸节奏放松身心。
-渐进性肌肉放松: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并放松各肌肉群,如先紧绷脚部肌肉数秒后迅速放松,再依次向上至头部,反复操作以缓解身体紧张。
-冥想练习:专注于自身呼吸或特定意象,排除杂念,帮助进入放松状态,每次练习可维持15~20分钟。
4.认知行为疗法相关策略:
-刺激控制疗法:仅在有困意时才上床,床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避免在床上进行看书、看电视等非睡眠相关活动。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自身实际睡眠时间限制在床上的时间,随后逐步延长在床上的有效睡眠时长,以重建正常睡眠节律。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需求不同,婴幼儿每天需12~16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11~14小时,学龄儿童10~13小时。应营造安静、舒适且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进行过于兴奋的游戏或活动,如追逐打闹等。
2.孕妇:孕期受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睡眠可能受干扰。宜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可使用孕妇枕以缓解身体压力,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大量进食或饮水,防止因腹胀等不适影响睡眠。
3.老年人:老年人睡眠特点为浅睡眠增多、易醒。需确保睡眠环境安全,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导致睡眠中断,白天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避免下午或傍晚过度劳累影响夜间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