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理现象
新生儿口吐泡泡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新生儿的唾液腺开始发育,但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唾液分泌后不能及时吞咽,就会出现口吐泡泡的情况,尤其在出生后2-3个月较为常见,这是因为此时唾液分泌量相对增多,而婴儿的口腔相对较浅,不能及时将分泌的唾液咽下,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一般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咳嗽、吃奶差等。
年龄因素影响
新生儿时期由于上述生理特点,口吐泡泡较常见,随着月龄增长,吞咽功能逐渐完善,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病理情况
口腔炎症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除了口吐泡泡外,口腔黏膜表面会有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易患此病。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但新生儿也可发病。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疼痛明显,可导致患儿拒食、流涎,也会出现口吐泡泡的情况。
呼吸道感染
肺炎: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多因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等引起;感染性肺炎可由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引起。新生儿肺炎时,除了口吐泡泡外,还可伴有呼吸增快(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60次/分钟则提示呼吸增快)、面色发绀、吃奶差、精神萎靡等表现。例如,感染性肺炎的患儿可能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症状,肺部可听到啰音等异常体征。
年龄、病史等因素影响
对于新生儿来说,若有早产史、出生时窒息史等高危病史,出现口吐泡泡更需警惕病理情况。因为早产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感染等疾病;窒息史的新生儿可能存在呼吸功能等多方面的异常,口吐泡泡可能是其呼吸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
当发现新生儿口吐泡泡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是否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果只是单纯口吐泡泡,无其他异常,可继续观察;若伴有上述病理情况的相关表现,如发热、咳嗽、吃奶差、精神差等,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口腔检查、肺部听诊、胸部X线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可适当喂少量温水,以清洁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