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部位差异
上呼吸道堵塞:上呼吸道主要包括鼻腔、咽、喉。鼻腔是空气进入的第一道通道,鼻黏膜丰富,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喉则是发声器官且是空气进入下呼吸道的必经之路。例如儿童的鼻腔相对狭窄,若有分泌物易导致上呼吸道堵塞;成年人长期吸烟可能引起喉部黏膜病变导致堵塞。
下呼吸道堵塞: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气管是较粗的管道,向下分为左右支气管,然后逐级分支变细。老年人的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减退,痰液排出困难易导致下呼吸道堵塞;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也容易发生下呼吸道堵塞。
临床表现差异
上呼吸道堵塞: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声音嘶哑等。轻度堵塞时可能只是呼吸稍有不畅,患儿可能会用口呼吸;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可看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比如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鼻腔堵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堵塞相关表现。
下呼吸道堵塞: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等。可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会有发绀(口唇、甲床等部位青紫)。例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痉挛导致下呼吸道堵塞,出现明显的喘息、气促,肺部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肺炎患者痰液堵塞细支气管时,会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堵塞表现。
影像学表现差异
上呼吸道堵塞:鼻部X线或CT可能显示鼻腔黏膜增厚、鼻息肉等;喉部检查可能发现喉部水肿、异物等情况。例如通过鼻咽部CT可以清晰看到儿童腺样体是否肥大导致上呼吸道堵塞。
下呼吸道堵塞:胸部X线或CT可发现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炎症导致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不张等情况。如胸部CT能明确支气管肺癌导致的下呼吸道堵塞情况,可见肿瘤阻塞支气管,远端肺组织有相应改变。
处理原则差异
上呼吸道堵塞:如果是鼻腔分泌物堵塞,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后用吸鼻器清理;过敏性鼻炎导致的上呼吸道堵塞可使用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喉部水肿引起的堵塞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严重时可能需要气管切开。儿童上呼吸道堵塞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因堵塞导致缺氧加重,由于儿童气道更窄,处理需更谨慎。
下呼吸道堵塞:对于痰液堵塞,可通过祛痰药物、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促进痰液排出;支气管哮喘导致的下呼吸道堵塞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缓解气道痉挛;如果是异物堵塞气管、支气管,需要通过支气管镜等手段取出异物。老年人下呼吸道堵塞时,由于其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在处理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呼吸、血氧等指标,避免发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