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肝硬化症状

中期肝硬化的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分别如下:

1.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是最常见症状,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多由于肝硬化引起胃肠充血,胃肠道分泌与吸收功能紊乱所致。

出血倾向及贫血:常有鼻衄、齿龈出血、皮肤淤斑和胃肠粘膜糜烂出血等症状。出血倾向主要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亦有关。

内分泌失调: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可发生闭经、不孕。肝硬化时性激素紊乱,也会导致蜘蛛痣、肝掌等。

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腹水、胸水、脾大、脾功能亢进,呕血、黑便等症状。

2.病因:

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60%~80%。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害,发生脂肪变性、坏死、肝脏纤维化,严重者发生肝硬化。

胆汁淤积:长期慢性胆汁淤积,导致肝细胞炎症及胆小管反应,甚至出现坏死,形成胆汁性肝硬变。

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将导致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瘀血性肝硬化。

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可导致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硬变。

代谢紊乱:铜代谢紊乱,见于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紊乱,见于血友病、半乳糖血症、纤维性囊肿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酪氨酸代谢紊乱症、岩藻糖苷酶缺乏症等。

营养障碍:多数学者认为肝硬化患者后期多因高蛋白质饮食,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脾大脾亢、腹水等,而这些并发症往往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致死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3.诊断:

血常规: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尿常规:有黄疸时尿胆红素或尿胆原阳性。

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检测。

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AMA、ANA、SMA阳性。

纤维化检查:PⅢP试验阳性,脯氨酰羟化酶(PHO)升高,单胺氧化酶(MAO)升高,血清板层素(LM)升高。

B超:可提示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查出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CT检查:有助于肝脏睥脏解剖结构的观察。

胃镜: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

4.治疗:

支持治疗: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胰岛素、氯化钾等。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情较重者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

肝炎活动期: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如肝泰乐、维生素C。必要时静脉点滴促肝细胞生长素80~120mg/天,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天,甘草酸类制剂等。

抗纤维化治疗:针对肝硬化的治疗,使用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药物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并发症治疗:

腹水治疗:限制水钠摄入,适当补钾,利尿剂可用螺内酯、呋塞米。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定期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有效减少腹水。

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治疗,如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手术治疗,如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

自发性腹膜炎:根据感染的病菌种类选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

肝性脑病:消除诱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抑制细菌生长,可口服乳果糖,也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灌肠。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支链氨基酸有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作用,六合氨基酸500ml静滴,1~2次/d。

5.预防:

病毒性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避免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有创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酒精性肝病:严格限制饮酒量,避免饮用高度白酒,避免空腹饮酒。同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6、叶酸等。

其他:避免长期大量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霉变食物。积极治疗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发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