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腹肋骨下面疼痛怎么回事

一、胃部疾病

1.胃炎

-病因与机制: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大量饮酒、暴饮暴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症状表现:患者左腹肋骨下面可能出现隐痛、胀痛等不适,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胃炎症状可能略有差异,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还会伴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的人群等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增加胃炎的发病风险。

2.胃溃疡

-病因与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酸则会进一步侵蚀胃黏膜,当黏膜损伤深度达到黏膜肌层时就形成胃溃疡。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衡,诱发胃溃疡。

-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胃溃疡患者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疼痛,随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复发。疼痛部位多在左上腹肋骨下缘附近。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等更容易患病。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相对风险也较高。

二、肠道疾病

1.结肠炎

-病因与机制:结肠炎的病因较为复杂,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结肠黏膜,导致肠道炎症;感染性结肠炎可由细菌(如痢疾杆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寄生虫等感染引起。此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在结肠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症状表现:左腹肋骨下面可能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绞痛等,还可能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等症状。不同类型的结肠炎症状有所不同,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肠道感染史的人群等患病风险较高。长期处于紧张环境、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2.结肠肿瘤

-病因与机制:结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可增加结肠肿瘤的发病风险)等。肿瘤细胞不断增殖,破坏结肠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局部疼痛等症状。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左腹肋骨下面可能出现隐痛、胀痛,逐渐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形状改变(变细等)、便血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人群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有结肠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等)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胰腺疾病

1.胰腺炎

-病因与机制: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有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道蛔虫等引起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胰腺自身消化;酒精中毒也是常见原因,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长期酗酒等引起。胰腺组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胰酶被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病理改变。

-症状表现:急性胰腺炎患者左腹肋骨下面可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较为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可出现左上腹隐痛,可伴有消化不良、脂肪泻、体重减轻等症状。

-人群影响:酗酒人群、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等患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酗酒导致的胰腺炎多见于中青年人群,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各年龄段均有发生。

四、脾脏疾病

1.脾肿大

-病因与机制:脾肿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性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可导致脾脏炎性肿大;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引起脾脏增生性肿大;肝硬化等门脉高压疾病可导致脾脏淤血肿大。

-症状表现:轻度脾肿大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脾肿大程度加重,可能出现左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当脾肿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人群影响:不同病因导致的脾肿大人群分布不同,感染性脾肿大可见于各年龄段,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肿大多见于患有相关血液疾病的人群,肝硬化导致的脾肿大多见于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的人群等。

五、心血管疾病相关

1.冠心病

-病因与机制: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逐渐阻塞冠状动脉。

-症状表现: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的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上腹肋骨下面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样痛,可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疼痛一般持续3--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但需要注意,与典型的心绞痛放射至左肩部、左臂内侧不同,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等不典型部位的疼痛,容易被误诊。

-人群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肥胖人群等患病风险较高。

六、肌肉骨骼相关疾病

1.肋软骨炎

-病因与机制:肋软骨炎分为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和感染性肋软骨炎。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感染性肋软骨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手术创伤后细菌侵入肋软骨部位导致感染。肋软骨发生炎症反应后,可引起局部疼痛等症状。

-症状表现:左腹肋骨下面对应的肋软骨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在深呼吸、咳嗽、上肢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局部肋软骨可能有肿胀、压痛等表现。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上肢过度活动的人群、有病毒感染史的人群等患病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