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淋巴结周围疼痛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当身体受到细菌侵袭时,淋巴结会启动免疫反应。例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可引起淋巴结炎,导致淋巴结周围疼痛。以急性扁桃体炎合并颈部淋巴结炎为例,扁桃体部位的细菌感染可蔓延至颈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疼痛,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且扁桃体是儿童时期抵御病菌的重要防线,更容易受到感染波及淋巴结。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细菌感染导致淋巴结周围疼痛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淋巴结炎可能发展较快,症状相对较明显,而成年人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一些,但本质都是细菌引发的淋巴结免疫反应导致的疼痛。
2.病毒感染
-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出现颈部、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同时伴有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这种病毒感染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多见,病毒感染后在淋巴结内大量复制,刺激淋巴结组织,引起周围疼痛。另外,风疹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一般在儿童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出现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伴有疼痛,同时伴有皮疹等表现。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关节滑膜的同时,也可能影响淋巴结组织,导致淋巴结周围疼痛。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患者除了淋巴结周围疼痛外,还会有关节的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病情呈慢性进展,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的疼痛可能会与关节症状相互影响,加重患者的不适。
2.系统性红斑狼疮
-该疾病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淋巴结受累的情况,导致淋巴结周围疼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除了淋巴结疼痛外,还会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淋巴结的疼痛在疾病活动期可能会较为明显,与疾病的整体病情活动度相关。
(三)恶性肿瘤相关
1.淋巴瘤
-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淋巴结本身是病变部位,会出现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淋巴结周围疼痛。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患病。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除了淋巴结周围疼痛外,还可能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对于有淋巴瘤家族史的人群,或者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的人群,需要警惕淋巴瘤导致的淋巴结周围疼痛。
2.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如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等,肿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后,会刺激淋巴结组织,引起淋巴结周围疼痛。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周围疼痛,需要高度警惕肿瘤转移的可能。例如乳腺癌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提示肿瘤有转移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淋巴结周围疼痛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发热
1.感染性原因
-如果淋巴结周围疼痛伴发热,多考虑感染因素。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体温可能会升高,可表现为低热至高热不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疼痛伴发热,体温变化也有不同情况,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多有中度发热。对于儿童患者,感染导致的淋巴结周围疼痛伴发热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
2.非感染性原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也可能出现发热伴淋巴结周围疼痛,这种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典型表现,如红斑、口腔溃疡等。
(二)伴淋巴结肿大
1.感染性淋巴结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除了疼痛外,往往伴有淋巴结肿大。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可肿大至几厘米,质地较硬,有压痛。在儿童中,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伴疼痛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2.恶性肿瘤相关
-淋巴瘤患者除了淋巴结周围疼痛外,多有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性淋巴结肿大。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甲状腺癌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同时伴有淋巴结周围疼痛。
三、淋巴结周围疼痛的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1.淋巴结触诊
-医生会触摸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例如检查颈部淋巴结时,会依次触摸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淋巴结的情况,如肿大的淋巴结是单发还是多发,质地是软还是硬,活动度如何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病因很有帮助。对于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儿童的不适和恐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判断感染类型有帮助。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例如细菌性淋巴结炎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疼痛患者可能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成年人稍高,需要结合年龄来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炎症等情况下会升高。淋巴结周围疼痛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CRP往往会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炎,CRP可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引起的CRP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对于淋巴结周围疼痛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以判断淋巴结是炎性还是占位性病变。例如炎性淋巴结超声表现为淋巴结皮质增厚,髓质结构清晰;而肿瘤转移或淋巴瘤导致的淋巴结病变,超声可发现淋巴结形态异常,如呈圆形、边界不清等。超声检查对儿童和成年人都适用,而且是无创的检查方法,在淋巴结周围疼痛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2.CT检查
-对于深部淋巴结或怀疑有肿瘤转移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纵隔淋巴结的病变,CT检查可以明确淋巴结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气管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肿瘤转移等情况。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在儿童中应谨慎使用,除非病情需要。
3.MRI检查
-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淋巴结病变,如颅内、脊柱旁等部位的淋巴结病变,MRI检查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例如怀疑颅内淋巴瘤导致的淋巴结病变,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和性质,但同样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
四、淋巴结周围疼痛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例如儿童扁桃体炎合并淋巴结炎,一般可选用头孢克洛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来计算合适的剂量。
-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疼痛,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休息、对症退热等治疗,因为目前对于EB病毒感染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对于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疼痛,也是以对症处理为主,如退热、缓解咽痛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淋巴结周围疼痛,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来调整治疗方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活动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病情较轻时可能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病情较重时可能需要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3.恶性肿瘤相关
-淋巴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淋巴瘤的类型、分期等情况采取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方案。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早期可采用化疗联合放疗的方案,晚期可能需要更强化的化疗方案。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周围疼痛,需要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同时对于转移的淋巴结可能需要局部处理来缓解疼痛等症状。
(二)对症缓解疼痛
1.非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的淋巴结周围疼痛,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如果是感染性淋巴结炎处于急性期,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扩散,需要谨慎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另外,休息对于缓解淋巴结周围疼痛也很重要。患者需要减少活动,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淋巴结周围疼痛,休息都有助于减轻淋巴结的负担,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布洛芬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前,需要评估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例如对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根据体重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但需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