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光线昏暗,可借助遮光窗帘等设施阻断外界光线干扰,研究表明黑暗环境能促使人体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对调节睡眠周期至关重要;维持卧室安静,噪音强度宜控制在40分贝以内,避免因噪音刺激导致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难以入睡;将卧室温度调节至18~25℃,此温度区间被证实有助于营造利于睡眠的身体生理环境,为快速入睡创造基础条件。
二、运用身心放松技巧
(一)深呼吸练习
采用腹式呼吸法,缓慢吸气使腹部缓缓隆起,持续2~3秒后再缓慢呼气,每次练习5~10分钟,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可降低交感神经活跃度,缓解身体紧张感,进而助力入眠。临床研究显示,坚持定期深呼吸练习能有效改善睡眠前的焦虑状态。
(二)渐进性肌肉放松
从脚部开始,依次将脚部肌肉收紧5~10秒后再缓慢放松,接着依次对腿部、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部、颈部、面部等部位肌肉进行相同操作,逐步使全身肌肉达到放松状态,该方法可消除身体的紧绷感,促进大脑进入放松的睡眠准备状态。
三、维持规律作息节奏
每日固定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相近的作息规律,长期坚持能帮助调整人体生物钟,使其形成稳定的睡眠-觉醒节律。对于儿童而言,规律作息有助于保障充足的生长发育所需睡眠;老年人通过维持规律作息可更好地维持正常睡眠模式,降低失眠发生风险。同时,特殊人群如孕妇需格外注意避免睡前过度劳累或摄入刺激性物质,儿童则应营造安全舒适且符合其睡眠需求的规律作息环境,以确保良好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