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佝偻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肌肉松弛以及其他非特异性症状。以下是对这些症状的详细分析:
一、骨骼改变
1.颅骨软化:这是婴儿佝偻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患儿颅骨薄,按压时有乒乓球样弹性感觉。
2.方颅: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血钙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可使成熟颅骨内板和早期骨样组织钙化不全,在顶骨和枕骨中心部分常缺乏新骨形成,以致颅骨软化,形成方颅。
3.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时闭合,佝偻病患儿可延迟至2~3岁。
4.出牙延迟:佝偻病患儿可有出牙延迟,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
5.胸廓畸形:1岁左右的患儿,由于佝偻病导致胸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称为“肋骨串珠”;严重者可使胸骨前凸,形成“鸡胸”;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6.脊柱后凸或侧弯:严重佝偻病患儿的脊柱可发生后凸或侧弯畸形。
二、肌肉松弛
患儿肌张力降低,关节韧带松弛,可出现蛙状腹、X型腿或O型腿。
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1.多汗:由于汗液刺激,患儿经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秃发,形成“枕秃”。
2.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哭:常伴有血钙降低,患儿可出现手足抽搐。
3.免疫力下降:患儿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所有佝偻病患儿都会同时出现,且症状的轻重也因个体差异而异。如果怀疑婴儿患有佝偻病,应及时带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25-(OH)D3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X线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婴儿佝偻病,预防重于治疗。孕妇在孕期应注意营养均衡,多晒太阳,以保证胎儿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IU,同时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如果婴儿已经确诊为佝偻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充维生素D、钙剂,以及进行康复训练等。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婴儿佝偻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长应重视婴儿的营养和健康,及时带其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以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