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佝偻病是一种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主要发生在3个月到2岁的婴儿。以下是关于婴儿佝偻病的详细分析:
1.定义:
婴儿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
2.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由于婴儿户外活动少,皮肤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乳类(人乳和牛奶)、蛋黄、肝等含量较少。
生长发育速度快:婴儿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需要维生素D相对较多。
疾病因素: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
3.症状:
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患儿出现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且边缘软化、出牙延迟、鸡胸、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等。
恢复期:经过治疗或日光照射后,患儿症状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婴儿,因婴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4.诊断:
血清25-(OH)D3水平测定:是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其值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
骨骼X线检查:可了解佝偻病患儿骨骼病变的程度。
其他检查:如碱性磷酸酶、钙、磷等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
5.治疗:
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剂量为每日400-800IU,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即每日400IU。
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补充钙剂:酌情补充钙剂。
治疗并发症:如佝偻病患儿出现骨骼畸形,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
6.预防:
孕妇应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满足胎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婴儿应多晒太阳,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应不少于2小时。
对于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儿等,应在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800IU,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总之,婴儿佝偻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家长重视,及时发现,合理治疗,多数患儿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