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别并规避诱因
荨麻疹的发生常与多种诱因相关,需精准识别并规避。食物方面,鱼虾、坚果、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及食品添加剂可能诱发;药物方面,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易致过敏;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感冒病毒)、细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环境因素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也可引发。患者可通过记录生活日记、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式明确自身诱因,并严格避免接触。例如,经检测确定对某类食物过敏后,应严格禁食相关食物;若因感染诱发,需积极治疗感染病灶以消除诱因。
二、规范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对于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遵医嘱长期维持治疗。需注意,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此外,对于难治性荨麻疹,可能涉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糖浆剂等,并密切关注药物安全性,避免自行用药。在规避诱因时,需考虑儿童饮食特点与环境接触差异,如儿童常见的食物过敏诱因与成人不同,需特别留意。
孕妇患者: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权衡利弊后用药。
老年患者:老年人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药物时需考虑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品种,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的环境接触因素可能变化,需细致排查可能的诱因并加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