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失眠应该怎么办

一、改善睡眠环境

1.光线方面: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会影响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有助于调节睡眠周期,明亮的环境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干扰睡眠。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都应保证睡眠环境光线昏暗,老年人可能对光线变化更敏感,更需注意睡眠环境遮光。

2.温度方面: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人体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感受略有差异,儿童新陈代谢快,可稍低1~2℃;老年人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可稍高1~2℃,但总体也应维持在上述大致范围。

3.噪音方面:尽量减少噪音干扰,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等。例如白噪音机发出的均匀声音能掩盖外界嘈杂声音,帮助人们放松进入睡眠状态。各年龄段人群都应避免睡眠环境噪音过大,儿童若被噪音惊醒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年人受噪音干扰易导致睡眠浅、易醒,老年人睡眠浅,更易受噪音影响。

二、调整生活方式

1.作息规律:

-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作息差异。这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对于儿童,规律作息对其生长激素分泌等至关重要,能保障正常生长发育;成年人规律作息可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稳定;老年人规律作息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奏。

-例如儿童应保证每天10~14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青少年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但都需保持作息规律。

2.避免刺激物质:

-咖啡因:下午4点后应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因为咖啡因的半衰期较长,可能会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数小时,影响睡眠。不同人群对咖啡因耐受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摄入咖啡因不应超过400mg,儿童和青少年应尽量避免摄入咖啡因。

-尼古丁:吸烟会影响睡眠质量,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吸烟者应尽量戒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更应远离二手烟环境,因为儿童呼吸系统等发育不完善,二手烟对其危害更大。

-酒精:睡前应避免大量饮酒,虽然酒精可能会使人短期内感到困倦,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中易醒、多梦等问题。老年人肝脏代谢酒精能力下降,更应注意避免睡前大量饮酒,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且影响睡眠。

3.适度运动:

-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应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体质,但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玩耍、跑步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时间;老年人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三、心理调节

1.放松技巧:

-深呼吸:躺在床上,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和大脑,减轻紧张情绪。不同年龄人群都可采用深呼吸放松,儿童在睡前家长可引导其进行简单深呼吸;成年人工作压力大时可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老年人深呼吸有助于稳定情绪,促进睡眠。

-冥想: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冥想能帮助平静思绪,缓解焦虑,从而改善睡眠。儿童可能较难长时间进行冥想,可从短时间引导开始;成年人可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老年人可在睡前进行简单冥想,帮助放松身心。

2.减轻压力:

-心理调适: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如果压力较大,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于儿童,家长应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其心理压力源;成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时,要学会合理调节;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产生心理压力,家人应给予更多关心和陪伴。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任务堆积造成的压力。例如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生活清单,将任务按重要紧急程度分类处理,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学会时间管理,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家长可帮助其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时间;成年人在工作中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时间。

四、医疗干预(非药物)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个人的睡眠情况,限制在床上的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时间相匹配,然后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例如先确定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然后将在床上时间限制在这个时长左右,之后每周逐渐增加15~30分钟,直到达到推荐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采用CBT-I中的睡眠限制疗法,但需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调整。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烈关联,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儿童应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家长可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关联;成年人应遵循刺激控制疗法原则,提高睡眠效率;老年人也应按照刺激控制疗法调整睡眠相关行为。

五、特殊人群失眠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失眠首先应从改善睡眠环境和生活方式入手,如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作息规律,避免睡前刺激物质等。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睡眠情况,若长期失眠且影响生长发育等,应及时就医,但要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睡眠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失眠除了上述一般措施外,更要注意身体基础疾病对睡眠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睡眠,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有影响睡眠的副作用,若因药物导致失眠,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3.孕妇:

-孕妇失眠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使用药物。可通过调整睡眠姿势,选择左侧卧位较为舒适;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焦虑;白天适当进行轻度活动等方式改善睡眠。同时要定期产检,关注自身和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