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体温的范围
成人正常体温一般通过口腔、直肠、腋窝三种方式测量,范围略有不同。
口腔测温:正常范围为36.3℃~37.2℃,口腔测温时需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唇,避免用口呼吸,测量3分钟左右。但口腔测温受进食、饮水等因素影响较大,比如刚喝了热水或吃了热的食物,可能会使口腔体温暂时升高。
直肠测温:正常范围是36.5℃~37.7℃,直肠测温较口腔测温更稳定,因为直肠温度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一般适用于儿童、昏迷等不能配合口腔测温的患者。
腋窝测温:正常范围是36.0℃~37.0℃,腋窝测温是最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方法,测量时要将腋窝擦干,体温计夹紧,保持5~10分钟,其受环境温度影响也较小,比如在寒冷环境中,腋窝温度可能会偏低,而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偏高一些。
二、影响体温的因素
年龄: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波动相对较大,一般年龄越小,体温波动可能越明显。老年人由于代谢率降低,体温相对偏低,而且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性别: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比男性略高,这与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水平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体温会略有升高。
生活方式: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暂时升高,因为运动时肌肉产热增加;进食后也可能会使体温略有上升,这是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情绪激动、紧张等也会影响体温,导致体温短暂升高。
环境温度: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散热,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通过肌肉颤抖等方式产热,体温相对偏低,但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太多。
病史:一些疾病会影响体温,比如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率增高,体温也会偏高;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代谢率降低,体温会偏低。
三、异常体温的情况
发热:当口腔体温超过37.2℃、直肠体温超过37.7℃、腋窝体温超过37.0℃时,可认为是发热。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可能是感染性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也可能是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低体温: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低体温,可见于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低体温可能会导致人体代谢减缓、器官功能受到影响等。
四、特殊人群的体温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且儿童发热时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监测体温。在给儿童测量体温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比如婴儿可以选择直肠测温,但操作要轻柔;较大的儿童可以选择腋窝测温。如果儿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要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注意给儿童适当保暖,避免体温进一步波动。
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监测体温,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在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预防低体温;在炎热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预防体温过高。当老年人出现体温异常时,要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病情表现不典型,比如有些老年人发热时可能只是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而没有明显的寒战、高热等表现。
孕妇:孕妇的基础体温会略有升高,一般在36.9℃~37.2℃之间。在孕期要注意监测体温,若出现发热等情况,要谨慎处理,因为某些发热原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孕期情况,由医生判断发热原因并进行合适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