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病变部位
-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常见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等情况。例如贝尔面瘫,多是由于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神经水肿,在面神经管内受压引起。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皮质脑干束,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等部位的病变。比如脑梗死累及内囊,影响到皮质脑干束时可出现中枢性面瘫。
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各个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中枢性面瘫: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额纹存在、能皱额蹙眉、闭眼无障碍。因为皮质脑干束受双侧大脑半球支配,所以只有在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才会出现双侧中枢性面瘫,常见于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引起皮质脑干束受损的情况,发病年龄因基础疾病而异,如脑血管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神经反射
-周围性面瘫:各种神经反射均异常。例如角膜反射,患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眼轮匝肌反射,患侧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中枢性面瘫: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可出现异常,但对于面神经相关的反射,如眼轮匝肌反射等,患侧通常无明显异常,因为中枢性面瘫时面神经核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而面神经核本身未受累,所以一些涉及面神经核的反射仍可存在一定功能。
病因
-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面瘫),另外还可见于感染性病变(如中耳炎、莱姆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如面神经鞘瘤等)、外伤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周围性面瘫可能与感染因素关系更密切,如病毒感染累及面神经;中老年人则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对更常见。
-中枢性面瘫: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脑炎等。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而对于儿童,中枢性面瘫可能由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感染性脑病等引起。
预后
-周围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多数患者在数周-1-3个月内恢复,年轻患者预后较好,约8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如果是由肿瘤、外伤等病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中枢性面瘫: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果原发病是轻度的脑血管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中枢性面瘫可能会逐渐改善;但如果原发病是严重的脑梗死或脑肿瘤,预后相对较差,面瘫恢复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患者还可能存在原发病相关的其他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