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常见病因有感染(如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外伤、肿瘤等。面神经受损后,其支配的面部肌肉失去神经调控,导致肌肉瘫痪。例如,贝尔麻痹是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类型,主要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神经水肿,面神经管内受压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颅内病变累及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所致,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皮质核束受损时,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因为支配眼裂以上面部肌肉的皮质核束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二、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
-面部肌肉瘫痪范围:患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包括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例如,患者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现象。
-其他伴随症状:可伴有耳部疼痛、外耳道疱疹(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舌前2/3味觉减退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可能有相应病因的伴随表现,如中耳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能有耳部流脓等表现。
中枢性面瘫
-面部肌肉瘫痪范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眼裂以上的面部肌肉(如额肌、眼轮匝肌上部)因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功能正常,所以患者额纹存在、眼裂能闭合。例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出现病灶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但闭眼、皱眉等动作正常。
-其他伴随症状: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若为脑血管疾病引起,可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变部位和范围,表现各异。
三、神经系统检查
周围性面瘫
-味觉检查:可发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通过味觉测试纸等方法进行检测。
-泪液分泌检查:患侧泪液分泌减少,可通过Schirmer试验等检查,因为面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分泌。
-镫骨肌反射检查:患侧镫骨肌反射消失,由于面神经支配镫骨肌,病变时该反射异常。
中枢性面瘫
-锥体束征检查:常可发现病变对侧肢体的锥体束征,如巴氏征阳性等,因为中枢性面瘫常伴有皮质脊髓束受损。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神经系统检查,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可能有偏瘫侧的腱反射亢进等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
周围性面瘫
-CT检查:对于外伤等病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CT可发现面神经管骨折等病变。例如,面部外伤后怀疑面神经损伤,CT有助于明确是否有面神经管骨折等情况。
-MRI检查:对于感染、肿瘤等病因,MRI更敏感。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MRI可发现面神经走行区的异常信号;肿瘤导致的周围性面瘫,MRI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等。
中枢性面瘫
-CT检查:可快速发现脑出血等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CT能及时明确是否有脑出血灶。
-MRI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的重要手段,能早期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对于颅内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例如,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可发现相应脑区的异常信号。
五、鉴别要点总结
|鉴别点|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
|面部肌肉瘫痪范围|患侧全部表情肌瘫痪|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
|额纹|消失|存在|
|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全|正常|
|伴随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无偏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耳部等原发疾病相关症状|常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病因|感染、外伤、肿瘤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
|神经系统检查|味觉、泪液分泌、镫骨肌反射等可能异常|常可发现锥体束征等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异常|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因不同,CT或MRI发现相应病变|CT可发现脑出血,MRI对脑梗死、颅内肿瘤等诊断价值大|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发生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例如,老年人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中枢性面瘫的风险较高,而儿童发生周围性面瘫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对于儿童,周围性面瘫若为病毒感染引起,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抗病毒等治疗,并密切关注患儿的营养和康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