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骨骼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以下是关于急性骨髓炎的一些信息:
1.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和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
免疫力低下: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艾滋病等)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急性骨髓炎。
其他因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放疗、化疗等也可能增加发生急性骨髓炎的风险。
2.症状: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患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皮温升高,有明显压痛。若脓肿穿破骨膜,形成窦道,可排出脓液。
3.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免疫功能状况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部的体征,如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也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骨骼的病变情况,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病原学检查:通过抽取骨髓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高热量饮食、补充水分等。
抗生素治疗: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使用数周甚至数月。
手术治疗:对于有脓肿形成或窦道形成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或清创术。
其他治疗:如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骨髓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如果怀疑有急性骨髓炎,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急性骨髓炎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