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通常由髓腔内感染引起,可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常规、X线等临床检查来明确诊断。病情轻者可进行一般治疗或药物治疗,严重者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一、临床诊断
1.病史:急性骨髓炎多因细菌感染,常见于受凉、过度劳累或外伤人群。
2.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发热、寒颤、局部剧痛、皮温升高、肿胀,患肢呈半屈曲制动状态且拒绝活动等症状。
3.临床检查:有局部疼痛、皮温升高、发热等表现的人群,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血沉加快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等;X线早期无特异性,后期可显示骨破坏;磁共振对早期诊断价值高,对骨髓炎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强。
二、治疗方式
1.一般治疗:发病后可采用石膏固定、皮肤牵引等方法,能预防感染加重、减轻疼痛,还可预防病理性骨折或关节挛缩发生。
2.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生素药物,确诊患者可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洛缓释片等进行抗菌治疗。
3.手术治疗:急性骨髓炎患者早期可行骨开窗手术减压引流,以防炎症扩散或发展成慢性骨髓炎。
总之,对于急性骨髓炎,通过详细了解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临床检查可准确诊断,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