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

交感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退变等因素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颈椎的退变包括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等,这些退变结构可能会对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进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失调表现。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发生退变的概率增加,4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出现颈椎间盘的水分丢失、弹性下降等情况,椎体也可能出现骨质增生等改变,从而增加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习惯,会使颈椎长期处于前屈的异常姿势,导致颈椎的力学平衡失调,加速颈椎的退变进程,增加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可能性。例如,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颈椎间盘前部受到的压力增大,后部相对松弛,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椎间盘退变等问题,进而影响交感神经。

颈椎病史因素:既往有颈部外伤史的人群,颈椎的结构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出现颈椎的退变,从而更易诱发交感型颈椎病。比如颈部曾受车祸撞击等外伤后,颈椎的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可能存在潜在的损伤,后续发生退变时更易影响交感神经。

临床表现

眼部症状:可出现视力下降、眼胀、眼痛、怕光、流泪等表现。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影响了眼部的神经调节,导致眼部的肌肉、血管等功能出现异常。

头部症状:常见头晕、头痛等。头晕可表现为眩晕,严重时可能影响平衡,导致站立或行走不稳;头痛多为枕部、顶枕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

心血管症状:可出现心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血压波动,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这是由于交感神经紊乱影响了心脏的神经调节以及血管的舒缩功能。

胃肠道症状: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表现。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有调节作用,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面部或肢体多汗或无汗等表现。这与交感神经支配的相应部位的汗腺、耳部等的神经调节异常有关。

诊断要点

症状表现:具有上述多种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且这些症状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即在颈部活动、姿势改变时症状容易加重或诱发。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检查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间盘退变、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眼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耳源性眩晕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排除这些疾病,从而明确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例如,眼科疾病通过眼科专科检查可发现眼部本身的病变,心血管疾病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心脏的病变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