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的定义

功能性疾病是一组主要由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而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功能紊乱等,并无胃肠道明显的组织结构上的严重病变,但却会出现诸如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神经精神系统相关功能性疾病举例

功能性头痛:常见的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偏头痛的发生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以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疼痛等症状,但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并没有发现脑部有器质性病变。紧张性头痛则多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以及肌肉紧张有关,患者头部会有紧箍样疼痛,同样没有明显的脑部器质性病变证据。

功能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等。失眠症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生活节奏改变等因素,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从而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睡眠问题,而通过各项检查未发现脑部有可以解释这些睡眠障碍的器质性病变。嗜睡症的发生可能与下丘脑分泌素缺乏等神经生物学因素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但身体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嗜睡。

心血管系统相关功能性疾病举例

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发病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可出现心悸、胸痛、气短、乏力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但心脏的各项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通常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等常常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

消化系统相关功能性疾病举例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但经过胃肠道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没有发现胃肠道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例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动力可能加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而肠道本身并无炎症、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动力减慢等情况,但也没有肠道的器质性病变证据。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功能性腹痛等功能性疾病可能与饮食不规律、心理压力(如学习压力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出现功能性疾病时,除了考虑神经生物学因素外,还可能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孤独、抑郁等)以及慢性疾病带来的心理影响等有关。在性别方面,某些功能性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熬夜、缺乏运动、高压力的生活状态等都可能增加功能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原有的疾病可能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等调节系统,从而更容易诱发功能性疾病,例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功能性胃肠病,这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