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概述
双下肺炎性改变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发现的双侧下肺部存在炎症性病变的一种表现。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引起。
二、常见病因
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这些细菌可通过空气传播等途径进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炎症。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往往具有传染性,可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双下肺出现炎性改变。以流感病毒为例,在流感流行季节,易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青少年,可引起间质性肺炎,也可累及双下肺出现炎性改变。
-非感染性因素
-理化因素: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工业废气、烟雾等)或误吸胃内容物等,可损伤肺部组织,引发炎性反应,导致双下肺炎性改变。
-免疫损伤: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肺部,出现炎性改变,这种情况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中需要关注,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肺部组织导致炎症发生。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感染性肺炎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为高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热度不一定,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其特点。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
-咳嗽、咳痰:咳嗽是常见症状,起初可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痰的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可能咳脓性痰,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咳痰多为白色黏液痰,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呼吸困难:严重的肺炎性改变可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气促等,在老年人、儿童或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中,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弱。
-体征
-肺部体征:听诊时可闻及湿啰音,湿啰音是由于炎症导致细支气管或肺泡内有渗出物,气体通过时产生的声音。部分患者可伴有呼吸音改变,如支气管肺炎时可出现呼吸音粗糙、减低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初步筛查肺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双下肺纹理增粗、模糊,有片状阴影等炎性改变的表现,但对于一些早期或病灶较轻微的情况可能不如CT敏感。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双下肺炎性病变的范围、性质等,对于鉴别肺炎的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明确是肺泡炎改变还是间质炎性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支原体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病原学检查:痰涂片及培养可帮助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及病原菌的种类,对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例如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则提示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非感染性因素治疗:对于由理化因素引起的,需避免继续接触刺激性物质;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部炎性改变则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退热,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降温方法。
-止咳祛痰: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改善患者舒适度。
-氧疗: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氧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方式,保证患者氧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双下肺炎性改变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如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用药方面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拍背等方式帮助儿童排出痰液。
-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肺炎性改变时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治疗上要综合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复发等问题,鼓励老年人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但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孕妇
-孕妇患双下肺炎性改变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病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必须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的监测,包括胎儿的发育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