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分类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其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140nm。
二、病毒来源与传播
1.来源推测
-目前认为其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初步研究提示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具体中间宿主尚未完全明确。
2.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密闭空间中,病毒可通过飞沫在短距离内传播给附近的人。
-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也可导致感染。比如手触摸了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然后未洗手就触碰自己的口鼻等部位。另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三、致病机制
1.入侵人体细胞
-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够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从而进入人体细胞。不同人群由于ACE2受体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不同,对病毒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的人群,其体内ACE2受体的情况可能与常人不同,在感染风险或病情发展上可能有一定影响。
2.引发免疫反应与病理损伤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的免疫应答。过度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炎症风暴等情况,引起肺部等器官的病理损伤。在肺部,会出现肺泡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等,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免疫反应的强度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特点与成人不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免疫反应可能相对较弱但也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过度免疫损伤情况。
四、临床症状
1.常见症状
-轻型: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类似于普通感冒症状,但通过核酸检测等可确诊感染。对于儿童轻型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普通型:患者可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儿童患者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以哭闹等非典型方式表现不适。
-重型: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发生重型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的整体状况,在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病情恶化。
-危重型:病情危重,可出现上述重型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1.核酸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不同年龄人群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儿童采集鼻咽拭子等标本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基因测序
-通过对病毒核酸进行基因测序,可以明确病毒的基因特征,有助于追踪病毒的传播来源和变异情况等。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感染的患者进行基因测序比较,能更好地了解病毒的流行趋势和变异特点。
3.血清学检测
-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期逐渐升高。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尤其是对于一些发病时间较久才就诊的患者,核酸检测可能转为阴性,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但不同年龄人群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水平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抗体产生的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
六、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等情况下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等防护口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选择口罩时要考虑舒适度和贴合性,儿童应选择适合其面部尺寸的儿童专用口罩。
-勤洗手: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儿童洗手时需要家长协助监督,确保洗手到位,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环境消毒
-定期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擦拭、喷洒等消毒操作。对于儿童活动的环境,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儿童接触到消毒剂而造成伤害。
3.减少聚集
-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在疫情流行期间。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注意这一点,儿童应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的室内场所,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更应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
4.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良好的免疫状态,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免疫功能;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运动和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