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内服治疗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药内服是重要治疗方式。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常见证型及对应药物如下:

气滞心胸型:多因情志不遂致气机郁滞,治法为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该方有调节气血、疏通肝郁的作用,经临床研究显示能改善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痰浊闭阻型:多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生痰,痰浊闭阻心脉,治法为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为常用方,研究表明其能降低血脂,改善冠脉血流,减轻痰浊阻滞所致的胸痛、气短等表现。

瘀血痹阻型:多因气血瘀滞、心脉痹阻,治法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是常用方剂,临床实践证实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瘀血引起的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

心气不足型:多因年高体弱或久病耗伤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力,治法为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可用于治疗,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悸、气短、乏力等心气不足相关症状。

心阴亏损型:多因久病耗伤阴液或年老体衰阴亏,心脉失养,治法为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或炙甘草汤为常用方,研究发现其对改善心阴亏虚引起的胸闷隐痛、心悸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有一定效果,可调节心肌代谢,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

心阳不振型:多因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治法为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参附汤合右归饮适用,能提高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功能,缓解心阳不振导致的胸痛彻背、心悸怔忡、形寒肢冷等症状。

二、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起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常用穴位有内关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针刺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关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缓解心绞痛症状;还有膻中穴,属任脉,是气会所在,针刺膻中可宽胸理气,对胸闷、胸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郄门穴也是常用穴位,为手厥阴心包经郄穴,能宁心通络,可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等病症。针刺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穴位和针刺手法。

推拿治疗:推拿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经络气血。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膻中、擦心前区等。揉膻中能宽胸理气,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在膻中穴处环形揉动;擦心前区可促进心脏气血流通,用手掌小鱼际或掌根在左侧心前区进行往返摩擦,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推拿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手法力度和操作部位。一般来说,适当的推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胸闷、气短等症状,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三、中医康复与生活调护

康复锻炼:适当的康复锻炼对冠心病患者有益,如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促进气血流通,长期练习太极拳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耐力,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坚持太极拳锻炼3-6个月后,心肺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八段锦也是适合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方式,其动作简单易学,通过肢体的屈伸、旋转等动作,可调理脏腑气血,增强体质。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生活调护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不遂是冠心病的常见诱因之一,长期不良情志可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患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调节情志。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咸菜、甜品等,这些食物易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生成,或导致血脂升高,加重冠脉粥样硬化。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调节,不利于冠心病的康复。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中医治疗及调护上需有所区别。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在中药使用上要考虑药物的耐受性和肝肾代谢功能,选择药性较为平和的药物;女性患者在情志调摄上可能受月经、妊娠、绝经等生理周期影响,更需注重情志的稳定;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患者,在康复锻炼和生活调护中需着重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中医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病的调理,如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调理上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使中医治疗与基础病治疗相互协同,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