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道疾病相关
(一)十二指肠溃疡
1.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早上通常处于空腹状态,所以容易出现早上肚子疼的情况。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据相关研究,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另外,胃酸分泌过多也是重要因素,胃酸持续侵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
2.人群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中青年男性相对更易患十二指肠溃疡。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会影响胃酸分泌等,增加患病风险。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若未彻底根治,复发后也容易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相关症状。
(二)胃炎
1.急性胃炎:
-病因及表现:
-急性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食用不洁食物、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早上空腹时,胃内没有食物缓冲,若胃黏膜因上述因素受损,就会出现肚子疼。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早上腹部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群特点:所有人群均可发生,男性在大量饮酒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出现急性胃炎相关表现,青少年若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吃路边摊不洁食物)也易患病。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因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引发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病因及表现:
-慢性胃炎多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早上空腹时,胃酸分泌相对活跃,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肚子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等。据统计,我国慢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也较高,约50%-80%。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女性在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下,也易患慢性胃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的人群,患慢性胃炎的几率增加。
二、肝胆胰疾病相关
(一)胆囊炎
1.发病机制: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早上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脂餐,会刺激胆囊收缩,若胆囊存在炎症,收缩时就会引起疼痛。但部分患者早上空腹时也可能出现疼痛,是因为夜间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压力升高。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炎的常见原因,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炎症。据资料,约70%的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
2.人群差异: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4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胆囊炎,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功能减退,胆汁成分改变等,增加了患病风险。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更容易形成胆囊结石,进而引发胆囊炎。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若结石未处理,复发胆囊炎的可能性较大。
(二)胰腺炎
1.病因及表现:
-急性胰腺炎多与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有关。早上如果暴饮暴食或者前一晚大量饮酒,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导致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引起,患者也可能出现早上腹部疼痛的情况,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为隐痛或胀痛。
-人群特点: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有胆道疾病的人群(无论男女)等易患胰腺炎。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儿童患胰腺炎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有胆道疾病未及时治疗的人群,发展为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三、肠道寄生虫感染
(一)蛔虫感染
1.发病机制:
-蛔虫寄生在肠道内,早上空腹时,蛔虫活动可能更为活跃,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肚子疼。蛔虫在肠道内掠夺营养,还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蛔虫感染率较高。
2.人群差异:
-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手卫生,容易吞食蛔虫卵,所以儿童是蛔虫感染的高发人群。但成年人若接触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等,也可能感染蛔虫。在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卫生等因素,蛔虫感染的发生率相对城市较高。
四、其他因素
(一)腹部着凉
1.发病机制:
-晚上睡眠时腹部着凉,会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早上肚子疼。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夜间气温变化大,若未盖好被子,腹部暴露在外,容易着凉。
2.人群特点:所有人群均可发生,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腹部着凉出现肚子疼。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也相对减退,同样容易因腹部着凉引发胃肠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