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性外痔的定义
血栓性外痔是外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临床多发病,常因排便用力、剧烈活动或咳嗽等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在肛门部皮下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血块。
二、病因
1.不良排便习惯:比如长时间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肛门局部血管的压力,容易导致静脉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而腹泻频繁,反复的排便刺激也可能引发肛门静脉丛的损伤,进而诱发血栓性外痔。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受到影响,年轻人若常有不良排便习惯,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久坐久立: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立位的人群,肛门部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容易淤血扩张,增加了血栓性外痔的发生几率。比如一些职业司机、办公室久坐族等。
3.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腹腔压力增大,影响肛门部位的血液回流,容易出现肛门静脉丛的曲张,从而引发血栓性外痔。
4.其他因素:过量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刺激肛门局部血管,导致血管扩张,增加患病风险;另外,肛周感染等也可能与血栓性外痔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患者通常有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排便、坐下、行走或咳嗽时,疼痛可加剧。这是因为血栓形成后刺激肛周神经末梢所致。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会感受到明显疼痛,比如年轻女性妊娠期间发生时,疼痛可能会因为身体的特殊状态而更需关注处理。
2.肿块:在肛门缘可摸到一个暗紫色圆形硬结,较硬,压痛明显。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的可如樱桃甚至更大。
3.肛门不适感:患者常感觉肛门有异物感,总想用手去触碰或调整,影响日常的坐立行走等活动。
四、诊断
1.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局部情况,可见肛门缘有暗紫色肿物,根据肿物的形态、颜色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血栓性外痔。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视诊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2.肛门指诊: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诊断手段,但有时可辅助排除其他肛周疾病。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初期治疗:发病初期,若症状较轻,可采用局部热敷、坐浴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疼痛。比如用温水坐浴,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能缓解局部不适。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坐浴时的水温适宜,避免烫伤,且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妊娠期女性进行坐浴时也要注意安全和适度。
-药物治疗:可外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或栓剂,缓解症状。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比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等在选择药物时需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如果疼痛剧烈、肿块较大且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栓外痔剥离术等。手术能迅速缓解症状,但术后需要注意创面的护理等。
六、预防
1.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和腹泻,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来保持大便通畅。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比如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调节和适度活动来维持正常排便。
2.避免久坐久立:定时改变体位,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每隔一段时间要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或散步等。
3.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类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无论哪个年龄、性别,都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比如年轻男性要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过多辛辣食物。
4.注意肛门卫生: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可有效预防肛周疾病的发生。不同人群都要注重肛门卫生的维护,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做好肛门清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