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二、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其分为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不同型别的病毒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可能有所差异。
三、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在我国黑线姬鼠是农村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市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这些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在其体内长期存在,并可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病毒,污染环境。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宿主动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可经消化道黏膜或破损口腔黏膜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虫媒传播:一些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携带汉坦病毒,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来说,男性青壮年因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发病较为多见,但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
4.流行特征
-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农村和林区,发病季节多为冬春季,也有部分地区在夏秋季出现小的流行高峰。
四、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可直接损伤感染的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例如,病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2.免疫损伤作用
-机体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血管壁等部位,可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和肾脏等组织的损伤。此外,细胞免疫也参与了发病过程,一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加重组织损伤。
五、临床表现
1.发热期
-起病急骤,多有发热,体温可在39-40℃之间,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同时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可出现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同时可伴有尿量减少等。
3.少尿期
-多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此期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
4.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后9-14天,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多尿期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此期若尿量过多而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一般需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
六、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2-3周有鼠类接触史或疫区居住史等。
2.临床表现
-具有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血清学检查: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具有确诊意义,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病毒抗原检测:可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汉坦病毒抗原。
七、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1.发热期
-以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为主。可根据病情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同时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2.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调整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等。
3.少尿期
-遵循“稳、促、导、透”的原则,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
-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口服为主,静脉为辅。
5.恢复期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八、预防
1.防鼠灭鼠
-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堵塞鼠洞、使用灭鼠药等方法减少鼠类数量。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对可能被鼠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
3.保护易感人群
-可通过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来预防,重点人群如疫区的居民及进入疫区的人员等应接种疫苗。同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防护,因为感染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被鼠污染的环境。在疫区生活的儿童,由于其活动范围相对较广,接触鼠类的机会可能增加,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教育儿童不接触不明的鼠类及其排泄物,一旦发现儿童有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