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出现狭窄、闭塞等情况,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还有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引起血管阻塞,如心源性栓子(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中老年人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风险较高,而心房颤动患者不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发生脑栓塞。生活方式方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是重要危险因素,有这些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是关键因素,中老年人高发,男性略多于女性,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都可导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动脉瘤破裂前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痛等前驱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脑炎:由多种病毒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致死性散发性脑炎,病毒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然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病,儿童可能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易感,起病可急可缓,常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
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有化脓性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感染引起,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其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起病急,有高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
真菌感染性疾病: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起病相对隐匿,病程较长,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表现。
癫痫
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功能失常综合征。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感染等)、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癫痫的病因与年龄相关,可能与围生期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癫痫发作类型多样,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感觉异常等,需要通过脑电图等检查进行诊断和分型。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全面下降,如语言障碍、失用、失认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接触除草剂、杀虫剂等)、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症状逐渐进展。
运动障碍性疾病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可累及上肢、头部等,有的患者仅有手抖,有的可影响头部、声音等,约1/3患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是其特点之一。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可能与遗传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多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肉的异常收缩,导致异常的姿势和运动。
脊髓疾病
脊髓炎:是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脊髓炎症,或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非感染性炎症。急性脊髓炎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起病急,常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尿便障碍等。
脊髓压迫症:是由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组疾病,病因包括肿瘤(如神经鞘瘤、脊膜瘤等)、脊柱病变(如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等)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变进展可导致脊髓受压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