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吐药的种类有哪些

一、止吐药的种类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止吐作用。常见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可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排空功能,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均有一定效果。多潘立酮也属于此类,主要作用于胃肠道的多巴胺受体,促进胃蠕动,协调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从而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多用于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呕吐。

2.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能高度选择性地阻断5HT3受体,有效抑制呕吐反射。常用药物有昂丹司琼,对化疗、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强大的止吐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格拉司琼同样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放疗所致的恶心呕吐,通过阻断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的5HT3与迷走传入神经或呕吐中枢的5HT3受体结合,达到止吐目的。

3.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P物质与NK1受体结合而发挥止吐作用。阿瑞匹坦是此类代表药物,可有效预防化疗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常与其他止吐药联合使用,增强止吐效果。

4.抗组胺药:部分抗组胺药具有一定的止吐作用,主要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内耳前庭的敏感性,进而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苯海拉明常用于防治晕动病引起的呕吐,茶苯海明是苯海拉明与氨茶碱的复合物,也常用于晕车、晕船等导致的恶心、呕吐。

5.抗胆碱药:主要通过阻断M胆碱受体,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减少腺体分泌,从而起到止吐作用。东莨菪碱常被用于防治晕动病,通过抑制前庭神经内耳功能或大脑皮质功能,产生镇静和止吐效果。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止吐药使用需格外谨慎。部分止吐药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产生影响。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在儿童中更易出现,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权衡利弊,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保证充足休息等。若必须用药,应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

2.孕妇:孕期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多数止吐药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证据有限。孕期出现恶心、呕吐(常见于孕早期的孕吐),一般先采取生活方式调整,如少食多餐、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等。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且用药剂量和疗程应严格控制,以保障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止吐药时,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风险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可能升高。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可能需适当调整,同时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止吐药(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加重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止吐药,并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可能需要根据肝肾功能状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加重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