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发病机制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家族聚集性,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炎症性肠病的易感性相关;环境因素方面,吸烟等可能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而溃疡性结肠炎与吸烟的相关性较弱;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参与了肠道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导致肠道炎症的持续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是关键,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共生菌过度反应,产生持续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感。
克罗恩病:症状多样,除了腹泻、腹痛外,还常伴有腹部包块、瘘管形成、肠梗阻等并发症表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为痉挛性阵痛伴肠鸣音增加,进餐后加重,排便后缓解。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多发性浅溃疡;克罗恩病可见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或纵行溃疡、鹅卵石样外观,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对于怀疑小肠病变的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肠部位的病变。
-影像学检查如CT肠道造影、MRI肠道造影:可了解肠道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瘘管形成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排除感染性肠炎等其他肠道疾病。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及轻度克罗恩病的治疗,如柳氮磺吡啶等。
-糖皮质激素:可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起到抗炎作用,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如硫唑嘌呤等。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单克隆抗体等,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期且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肠梗阻、癌变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多为姑息性,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炎症性肠病本身以及治疗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需要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适当补充营养等。
老年患者: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骨质疏松、感染等风险,需要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在手术治疗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女性患者:女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妊娠、哺乳期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例如,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在妊娠期间使用受限,需要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