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早期引起的休克
创伤早期引起的休克主要是失血性休克,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引起的休克。
一、发生机制
失血:严重创伤如骨折、肝脾破裂等会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使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例如,骨盆骨折可能损伤髂内动脉等大血管,导致大量血液丢失。
血管通透性改变:创伤时,机体的应激反应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一步减少了有效循环血量。炎症介质等的释放会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浆成分漏出到组织间隙。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表现。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脉搏会变得快而弱,皮肤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导致面色和皮肤颜色改变。
血压变化: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稍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这是因为机体在创伤早期会通过代偿机制,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外周血管收缩,维持血压,但随着失血的进一步加重,代偿失调,血压就会下降。
意识状态: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等意识改变。这是由于脑灌注不足,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诊断依据
病史:有明确的创伤史,如严重的外伤、出血等情况。
体征: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如面色、脉搏、血压等变化。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降低,提示有失血情况。血生化检查可能会有电解质紊乱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原则性说明,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可以选用生理盐水等,快速补充细胞外液;胶体液如白蛋白等,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血浆外渗。
止血:针对创伤部位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如手术止血(对于内脏破裂出血等情况)、压迫止血(对于体表出血等情况)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创伤后引起的休克更需谨慎处理。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后病情变化更快。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血管较细,穿刺可能有一定难度,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老年人:老年人创伤后引起的休克,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可能需要更缓慢地输液,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
女性:女性在创伤后引起休克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失血的影响,但总体的治疗原则与其他人群类似,关键是要快速纠正失血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创伤早期引起的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情况,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