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不一定是冠心病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其病因并非只有冠心病一种。其他一些情况也可能引发类似心绞痛的表现。
一、非冠心病导致心绞痛的情况
1.心脏神经官能症
-发生机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其主要发病基础,患者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出现心前区疼痛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但冠状动脉并无器质性病变。
-症状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焦虑等其他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心电图等检查一般无明显心肌缺血的改变。
2.主动脉瓣病变
-主动脉瓣狭窄:
-发生机制: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常见于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等情况。
-症状特点:心绞痛多在劳累后发作,可伴有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症状,听诊可闻及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可明确主动脉瓣狭窄的程度。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发生机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主动脉内血液反流至左心室,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左心室需加强收缩来维持正常心输出量,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心绞痛。
-症状特点:心绞痛可在劳累或平卧时发作,还可伴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听诊可闻及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程度。
3.肥厚型心肌病
-发生机制: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心肌肥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症状特点:心绞痛常于劳累后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依据,可见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等改变。
二、冠心病是引起心绞痛常见的原因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病因,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如劳累、情绪激动等),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
2.症状特点:典型的心绞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发作常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因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心绞痛的表现和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冠心病导致的心绞痛相对更常见;女性在绝经前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风险增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冠心病引发心绞痛的风险更高;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等导致心绞痛的风险。对于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多项检查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