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牙龈出血怎么回事

一、晚上睡觉牙龈出血的原因

1.口腔局部因素

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长期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使得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研究表明,约60%70%的牙龈出血由牙龈炎导致。刷牙、咀嚼硬物或睡觉时牙龈受到轻微刺激就可能出血。

刷牙方法不正确:如刷牙用力过猛,采用横向刷牙方式,长期如此会损伤牙龈和牙体组织,破坏牙龈的完整性,导致牙龈出血。这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一些对口腔护理知识了解不足的人群。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装置,可能会与口腔组织不贴合,对牙龈产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造成牙龈损伤出血。据统计,佩戴不良修复体人群中,约30%会出现牙龈出血问题。

过敏:局部接触过敏原时,引发过敏反应,波及牙龈时,牙龈红肿极易出血,如浆细胞性龈炎。这类情况相对较少,但也需引起重视。

2.全身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大量异常白细胞增殖,抑制正常血小板生成,也会导致凝血障碍,牙龈出血较为常见,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发热等症状。

内分泌紊乱:在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改变,会促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引发妊娠期龈炎,导致牙龈出血。据调查,约50%75%的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问题。生理期时,女性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出现牙龈出血。

其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会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增加出血风险;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也可能在牙龈受到轻微刺激时出血。

二、针对晚上睡觉牙龈出血的检查项目

1.口腔检查

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查看是否有红肿、增生、退缩等情况,初步判断牙龈健康状况。

探诊:用牙周探针探测牙龈沟或牙周袋的深度,检查是否有牙结石、牙菌斑附着,以及牙龈有无出血,以确定是否存在牙龈炎或牙周炎。

2.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300×10⁹/L),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排查因凝血障碍导致的牙龈出血。

三、治疗药物

1.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消毒、防腐、清洁作用,可冲洗牙龈,减少细菌滋生,缓解牙龈炎症。

2.碘甘油:能使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较高,对牙龈炎症有较好的消炎收敛作用。

3.甲硝唑:针对厌氧菌感染引起的牙龈炎等有良好疗效,可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牙龈出血,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刷牙。避免孩子在睡前吃甜食,减少牙菌斑形成。由于儿童口腔黏膜和牙龈较为娇嫩,刷牙力度要适中,防止损伤牙龈。若出血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

2.青少年

青少年学业压力大,生活作息可能不规律,加上喜爱吃零食,易忽视口腔卫生。应保证每天充足的刷牙时间,饭后及时漱口。如因正畸治疗佩戴牙套,要更加注意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和牙线,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发牙龈炎症。若出现牙龈出血,不可轻视,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3.成年人

对于吸烟的成年人,吸烟会使牙菌斑、牙结石更容易堆积,加重牙龈炎症,建议戒烟。工作忙碌的成年人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若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牙龈出血,应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措施。

4.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牙龈萎缩、牙根暴露,更易出现牙龈出血。要选择合适的牙刷,如刷毛柔软、刷头小的牙刷,便于清洁口腔且不易损伤牙龈。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牙龈组织的抵抗力。若患有全身性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以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

5.孕妇

孕期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刷牙时动作要轻柔,可选择含氟牙膏预防龋齿。若出现牙龈出血,避免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处理,确保母婴安全。

6.生理期女性

生理期要更加注重口腔清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因激素水平波动导致的牙龈出血。若出血严重,可适当冷敷牙龈,缓解症状,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