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刚出生的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波动。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婴儿包裹过严,散热减少,可能出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一般体温多在37.5℃以下,去除过热的环境因素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感染性因素
1.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感染。婴儿出生后接触外界病原体的机会增加,若护理不当,病毒容易侵犯呼吸道引发感染,除了发热,还可能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新生儿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导致婴儿发热、气促等表现。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细菌感染后可迅速引起发热,同时可能出现拒奶、精神萎靡、呼吸增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出现肺部啰音等体征。
2.消化道感染:
-母亲乳头或喂养器具消毒不严格等情况可导致婴儿消化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等。感染后婴儿除发热外,还可出现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婴儿秋季腹泻,表现为发热、水样便等。
3.脐部感染:
-新生儿脐部未愈合时,若护理不佳,细菌容易侵入脐部引起感染。表现为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同时可伴有发热,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
三、非感染性因素
1.脱水热:
-多见于出生后1-2天的婴儿,由于摄入水分不足,加之新生儿皮肤不显性失水较多,可引起脱水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婴儿精神反应尚可,补充水分后体温可迅速下降。
2.环境因素:
-除了环境温度过高可引起发热外,环境温度过低时,婴儿身体散热过多,若保暖不当,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等,也可能间接导致婴儿出现应激性的体温轻度升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3.其他:
-一些先天性的疾病也可能导致婴儿发热,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但相对较为罕见。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发烧,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婴儿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合理喂养,加强脐部等部位的护理,以降低婴儿发热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