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即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以下是关于心梗的一些信息:
1.症状: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细而快、尿量减少(<20ml/h)等表现,则为休克的表现。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发生率为32%-48%,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2.原因:
过劳: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激动: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3.诊断方法:
心电图:是诊断心梗最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
心肌酶学检查: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可帮助诊断心梗。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梗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5.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体检: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