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使得血管壁形成斑块,逐渐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当心肌的血液供应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就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发展为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的高脂血症,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加速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二、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不光滑,容易发生破裂,斑块破裂后会暴露内皮下的成分,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时,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就会因急性缺血而发生坏死,引发心梗。一些诱发因素可能促使斑块破裂,比如剧烈运动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能导致斑块承受的压力增大而破裂;情绪激动时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也可能影响斑块稳定性,增加破裂风险。
三、其他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可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增加心梗风险;缺乏运动的人群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发生几率。
基础疾病相关: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承受高压,易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硬化;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易沉积在血管壁;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会波及血管,使得血管病变进展加快,这些基础疾病都显著提升了心梗发生的可能性。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功能衰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梗风险相对较高;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梗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心血管风险逐渐接近男性。